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奋力打造开县重镇—记高速发展的岳溪镇
作者:李堂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01  更新时间:2008/1/30 17:51:3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镇人大黄礼清主席告诉记者:岳溪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狠抓优质粮油、柑橘、肉食、蚕桑、禽蛋五大重点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在农村工作中,重点围绕镇党委提出的“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群众”的发展思路,以抓工业化的思维方式谋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形成“企业+业主+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先后引进和发展培育了云风农业、张家葡萄园、胡家肉兔养殖场、石坪肉蛋鸡养殖场、惠民电子元件、班艺斯家俬、仿真大理石生产、高钙粉加工和松香玉工艺雕刻、碳酸钙建筑板材加工等种、养大户和加工生产企业。
    分管农业的王本均副镇长带着记者走访了一些农业基地,记者从而了解到岳溪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开县的粮食、畜牧、果品、蚕桑基地镇,全年出栏生猪7万余头,肉类产量达到7千余吨;园林水果量达到1500余吨;蔬菜产量达到3000余吨。
    记者看到了李常春养殖的600多万只的美蛙养殖场,其产品已远销到湖北等地;看到了近200头规模的绿原肉牛养殖场,而且还在扩建;也看到了云头南参贡桃园,满山的桃树缀着点点桃花,这儿一年四季都有桃可摘;还看到了胡家山万亩甜柿、水晶梨基地、药材种植基地……
    岳溪镇的石坪村,现在许多村民们都习惯地叫它养鸡村了,开县的养鸡大户在该村就有三个。该村在党支书李继荣的带动下,养殖户养上1万只肉蛋鸡的就有3户,总共有20多家禽蛋养殖大户。其中,石坪肉蛋鸡养殖场的规模最大,一家占地3亩多,约16000多只肉蛋鸡,平均年产值4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抓好重点产业,为农增收,政府还引进了无土有机栽培蔬菜100亩试点,以培植蔬菜产业的发展。现在全镇已发展蔬菜大户250多户,春季蔬菜达到6500亩,秋季7500亩。蚕桑也是该镇的一大农业骨干优势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产业化生产的规模,现有桑园16000亩,今年又新栽桑园1500亩,新增方格簇3万片,新建大棚20个,年养蚕养蚕达6000张以上,产茧20万公斤。
    此外,该镇还着力打造万亩药材、烟叶基地建设。为了扩大面积,提高质量上档次,岳溪镇还采取以业主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得利的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今年新植柑橘24万株,成片建园3000亩。其中发展50亩以上的大户10户。政府为了支持鼓励业主开发,投入10多万元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6500余亩,更进一步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民营经济 建设工业岳溪
    自古以来,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经济发展增长点,该镇以改进服务方式和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及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做到政府对企业主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灵活多变的招商办法,加快了全镇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小分队外出招商等方式,引进了双禾家私、惠民电子、百姓铁业、云头山米业、石材加工、钢质门窗等民营企业在岳溪落户;双禾家私、惠民电子及云头山米业三家企业,实现全年企业总产值5000多万元。岳溪商贸中心及民营投资开发的房地产等以成为镇内外经商人士和置房安居家庭的投资热点。
加强城镇建设 打造名片岳溪
    岳溪镇是开县的七个重点小城镇之一。为了提高城镇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该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吸引和增加了大量城镇人口;其城镇规划,突出了具有岳溪特色和风土人情的风貌,提高了建设品位;为发展城镇,该镇树立城镇经营理念,盘活土地资产,规范城镇房产经营秩序,每年为财政创收近200万元。
    为此,岳溪镇还规划筹建了城镇民营经济发展区,鼓励支持业主进园经商办企业,以解决城镇空壳和产业支撑问题。如今岳溪镇的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濒河广场、人民广场、老年体育广场、当坝开发新区、张家居民新村、龙环花园、卫生综合开发区、政府办公楼及滨河路二期续建工程等正在加紧建设。同时,该镇改进完善城镇管理措施,切实美化、亮化城镇,使城镇快速步入“休闲商住区、商贸中心区、行政办公区和民营经济发展区”的四大布局版块格局,岳溪镇已开始向货真价实的开县重镇、重庆名镇大踏步迈进。现在,岳溪正以优惠的政策、靓丽的街道、优质的服务,引来大批的外来企业入驻。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岳溪镇勤政务实的领导集体,看到整洁靓丽的街道,再看着满山的苗圃、成群的牛羊、满园的肉蛋鸡、密麻的美蛙、排排的厂房…….记者不得不感叹:岳溪的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记者 李堂平 廖 娜

              重庆法制报2005年11月10日报道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