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力量
法治周末记者在石门雄黄矿区采访时发现,两个开采雄黄矿的洞口,已经被水泥全封闭。远处几个光秃秃的山头上,只留下了一个炼砒炉和烟囱。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水洼里,留有黄绿色的污水。 “这里曾经堆过很多炼砒霜的矿渣,水洼里的水有毒。”唐胜勇担忧:“这些毒水不清除的话,渗透出去后,又会污染土地和水源。” 村民吴静挽起衣袖,正在家门口剁了一大盆萝卜条,并撒上盐巴腌制起来。“别人都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地有毒,菜地里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 吴静透露,自从发现土壤被砷污染后,当地村民基本不种水稻了,改种对砷吸附较低的玉米。“但这些种出来的玉米,外面一些饲料厂家都不收,村民只能自己吃。” 为了继续生活下去,当地大量的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我们这边的人出去,身体普遍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差一些,有的用工单位很嫌弃。”已被查出砷中毒的唐胜勇感到自己身体很难做体力活,于是他在家里做了一名水电安装师傅,帮附近职工或者村民安装水电,赚点小钱养家糊口。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有的村民提出了整体移民的建议。 但县环保局党组成员吴贵金认为,村民整体移民的难度太大,光靠石门县是做不成的。 “就算移民了,污染源还是存在,还是要治理。”吴贵金说。 迁与不迁?对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都是个难题。 今年春节,《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来到了湖南雄黄矿区,村民砷中毒后又无钱就医的状况令其震惊。之后,他在微博上披露了这一情况,引发各方关注。 政府为何不救助这些中毒村民?当地对矿区污染治理工作是否一直无所作为?石门县政府被推上了舆论漩涡。 “湖南雄黄矿是个国有企业,本来与县里面是没有关系的。但这个国企的存在给当地的社会和民众造成了伤害。”邓飞认为,县里面在拆迁和土壤修复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 2月24日,邓飞带着公益组织“中国水安全基金”等成员,来到石门县政府,与该县环保、卫生等8家职能部门商讨援助计划,目前石门县政府和公益组织已初步达成了共识。 邓飞透露,省里对此非常重视,常务副省长陈肇雄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此事。有说法是,石门县会把砷中毒治疗纳入到大病医保,省里在资金上会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公益组织将在治病、救助方面给予帮助;在土壤修复方面予以监督。 “目前全国砷中毒人群约3000多万,他们在诊断和救助方面没有标准,所以我们想在石门做个探索,看能不能在这方面做出个模式,以便付诸于其他地方,帮助更多的人。”邓飞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