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暂停虚拟信用卡:银联作祟?
作者:戴蕾蕾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797  更新时间:2014/3/19 9:46:50  文章录入:李堂平  责任编辑:news
 
       何时恢复无时间表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称,央行此举意在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并非针对某家企业。而且现在只是“暂停”并非市场传言的“叫停”。
       周金黄称,此前曾接到一些消费者的投诉,有些用户在二维码支付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和资金被盗取的问题。与传统业务相比,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到不少新的技术、新的流程和新的识别技术,其中涉及的一些方面既有规则并未涵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央行需要对此有进一步研究。
       来谊电子合伙人徐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事实上用户身份识别以及交易安全保护问题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瓶颈。目前,预留手机号进行短信验证的身份认证方式存在很大安全漏洞,一旦手机卡被复制或验证短信被劫持转发等情况发生,犯罪分子可以非法控制被害人的手机银行。
       “除此之外,支付指令与验证指令单通道传输容易被篡改。尽管银行和第三方公司在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已做了相应的安全措施,但由于客户与银行之间单通道的通讯传输方式(由手机、电脑等终端同时发送支付指令和验证指令到银行服务器),这种方式容易受网络中间人、浏览器劫持人所攻击,金融机构难以确认客户端操作者的身份,无法识别网络中间人对支付指令的篡改。”徐坚说。
       央行在文件中表示,支付宝及相关线下支付、虚拟信用卡公司需在央行进行充分沟通,并改进方案,解决客户身份识别、信息保护问题以及客户支付安全和资金安全等问题。
       据悉,在收到相关企业的报告材料后,央行下一步会从风险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估,何时能恢复这两项业务尚不能确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业务主要是希望跟上创新的脚步,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到不少新技术、新流程和新识别技术,例如风险评估、消费者的识别等,在传统的规则里是没有涵盖到的,需要在制定新政策前做好研究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则透露,文件出台后曾有央行领导给他打电话表示,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央行这么做也是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杨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虚拟信用卡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需要时间完善。
       中金公司近日报告指出,不排除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后续被恢复的可能性。历史上央行和银联对第三方支付有多次监管,但第三方支付企业仍茁壮成长。在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在补充材料和进行修正后,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仍有恢复的可能。

       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除了风险管控的因素外,主要在于这两大产品动了银联的“奶酪”,导致银联转接清算的市场地位被取代。
       “虚拟信用卡业务会损害到银联的利益。”杨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董峥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在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模式中,如果涉及转接清算业务,必须要走银联通道。刷卡手续费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照7:2:1的方式分成。
       “如果推行虚拟信用卡,发卡行是中信银行,收单行是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通过与银行直联的方式收单,绕开了银联进行清算,按照以往银行信用卡的规定,转接清算是必须要走银联通道的。”董峥说。
       3月13日,银联总裁时文朝在一场发布会上对银联的前景表示出担忧:“我最近非常苦恼一件事。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的非常明显。”
       但央行人士向媒体表示,所谓“动银联奶酪”的评论是片面的。此事本质上还是第三方支付与监管者央行之间界线界定和报备流程的问题,是创新与规则流程之间的矛盾问题。
       “创新并不意味着无视规则,不是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央行人士认为,现在有些IT出身的支付公司对金融业务往往注重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忽视规则和支付环境的安全。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推出迅速,比如,最近刚刚出现的微POS,没有经过任何认证部门对其安全性的认证,一下子就推向了市场。事实上,POS机是有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对于这些类似的问题,央行将尽可能地发现和规范,逐步培养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方面的合规意识。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