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土部狙击囤地:四季度部分城市将收紧供地
作者:王冰凝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数397  更新时间:2009/11/12 9:52: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据华夏时报消息(记者 王冰凝)针对调控全国房价的异常飙涨和开发商囤地,国土资源部成了最近声音最为集中的部门。

  面对数据大战,国土部也试图用不断增减的供地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并发布数据称,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至少有3.3亿平方米的已被购置土地尚未被开发。

  对于这种情况,11月5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量供地后,国土部计划在第四季度转为在全国范围灵活地供地,有松有紧。“对于沿海部分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囤地较为严重的地区,将收紧供地。”该消息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房企囤地背后的帮凶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中国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倒卖土地,却不盖房子,这样的开发商大概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这使得囤地再次成为近日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统计,三季度末,全国排名前十名的上市房企囤地规模已经达到3亿平方米。

  面对囤地现象,国土部则用一系列的数据澄清了与自己的关系。据国土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房地产开发用地呈现出逐季增加的态势。今年二季度,全国房地产供应量大幅增加达2.09万公顷,环比增加102.6%;三季度继续环比增加23.5%,国土部供应了近2.6万公顷,相当于上半年供应量的82.7%。这意味着并非是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开发商囤地。

  对于囤地,国土资源部早有一系列政策进行限制,最明确的规定就是闲置超过一年的土地要征收20%的闲置费,超过两年没有开发的要无偿收回。然而,截至今天,加在一起,中国闲置地被收回的不超过5例,这个制度为何形同虚设?

  “关键的问题是在当前的行政体系下,以GDP为纲成为了各个地方行政主要领导的执政指导方针,而像城市建设这样的政绩,完全依赖于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的来源中,最容易变现的也就是土地拍卖收入了,因此,基本上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希望地价越高越好,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自然不会去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的土地闲置处理办法。”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说。

  国土部联动多部门行动

  面对土地市场的乱局,国土部不得不行动了。8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公开发布禁令严查囤地。随后,资本市场也在收紧企业囤地的资金闸门。

  据悉,证监会正酝酿将房地产融资的相关土地核查文件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如不符合规则,证监会将要求房地产企业整改。此举势必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形成约束,尽管长期有助于地产市场规范发展。

  10月28日,国资委也出台条文要求对央企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检查,这显然是政府对央企不断制造地王的一个政策规范。

  一系列的政策无不在显示着目前政府部门收紧地根的明显用意: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前提下,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防止房企囤地造成地王和地荒现象。而在这个问题上,国土资源部成了今年最积极推动对房地产调控的部门。

  实际上,在国土资源部密集行动并严厉警告称“非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将严惩不贷”的同时,之前国土资源部智囊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曾发布了一篇题为“房地产行业价涨量跌现象探析”的报告。

  报告直指,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控政策出台,则房价在严重偏向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很难下降,而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将维持“价涨量跌”的趋势。在实体经济恢复不到位的情况下,房地产扶持政策会将该行业变成一个投机和投资的行业。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当前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将收紧部分城市地根

  “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国土资源、公安、司法多个部门,而且涉及行政、经济、法律、技术诸多层面,执法难,立案难,由来已久。”国土资源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坦承土地问题仅靠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整治收效甚微,还需要其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主动配合。

  对于下一个阶段的供地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近期国土部经过在各地调研,计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量供地后,在第四季度转为在全国范围灵活地供地,有松有紧,而不是一刀切地继续放量供地或者全面收紧。

  “对于沿海部分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囤地较为严重的地区,将收紧供地。”该消息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杨少锋认为,治理囤地的核心,并不在于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的裁判却是球场的球员,是比赛胜负的直接受益者,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所以,抑制房企囤地和房价过高,关键是要让地方政府退出房地产利益链条,至少,这个利益不要在政府收益中占据过于重要的比重。”杨少锋认为。

  而国土部收紧地根,或者是其他有可能施行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又将遇到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重重问题,囤地狙击战,要打多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