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的努力
9月最新公布的英国知名排名机构QS全球法学院100强名单,中国大陆的法学院由去年的1个席位增至3个——去年,仅有清华大学法学院(位列45,今年44),今年新增了北京大学法学院(位列61)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位列69)。
QS评价给世界范围内的法学院排名的标准并不复杂: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60%);雇佣者的评价(30%)和老师的论文引用率(10%)。
既不在传统“五院四系”名单之列,也非国内TOP高校,似乎横空出世的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在国际上迅速上升的排名令多数国内学者感到惊讶。
实际上,改变并非朝夕之间。早在2009年,掌舵上海交大法学院的季卫东就提出了改革法学教育的设想,并力推其在一年之后正式施行。
最为重要的是被称之为“三三制”(3+3)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核心要点是,选择部分优秀生源,从法学本科四年级开始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法律职业课程学习,以本硕贯通的方式培养出接受长期、体系化、专精化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硕士。
“三三制”实验班自2010年推行以来,见效之快连季卫东本人也感到有点意外。“才到2011年,生源优化就很明显,招收外校优秀生源的‘卓越法律人夏令营’报名出现井喷,国内一些非常著名的法学院或政法院校的前三名、前五名都来了,以致于面试老师都觉得可惜,因为名额有限,如此优秀的学生可能都要被淘汰。”
法科生的嗅觉确实灵敏:过去通常只招收清华、北大学生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已连续3年录取上海交大法学院的学生;美国名校杜克大学法学院的“世界领袖人才项目”指明接收上海交大法学院“三三制”特班的学生;一名上海交大法学院特班的学生拿到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的8个Offer……
据季卫东介绍,上海交大法学院也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实务技能的训练。
同样作为新型法学院的清华改革这些年也受到法学界的瞩目:率先引进国外的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育、开设案例教学课程,许多突破后来也被其他高校借鉴。
试图突破的还有老牌的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开始实施。这一模式也是以培养高级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区分基础学习和应用学习两个阶段,课程设置凸显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获得法律硕士学位。
路不好走
季卫东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三三制”模式是可被复制和推广的。
“改革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三三制’与现行本科四年学制的对接,引发出很多问题,需要一一克服。”
不过,在许多人看来,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无比清晰,但其实路还很难走。
一个显而易见的,就是强调质量、增加个性化选项的改革势必增加的教育成本。
季卫东透露,法学院的改革其实也面临教学成本上升的压力,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上海交大作为985高校获得的资源来予以扶持。但他认为未来需要放开高校学费管制、逐步实现高校学费市场化和获取竞争性经费予以解决。
法学界许多人在评价清华和上海交大法学院时,都承认它们因为年轻而能够在锐意进取的路上走得更远。但其实人们也很难忽略的是两家高校相对雄厚的经济背景。
“由于招生少,我们有条件进行精细化教育培养。”王振民这样点评清华法学院的优势,事实上这也是法学界长期呼吁的改革方向——从大众教育的歧途上回归至精英教育。
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
季卫东指出,目前法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教学同一化模式,压缩成本、扩大招生规模是必然选择,若走精品化路线,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费用过大,短期内看不出效益,自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谁先做,谁倒霉”。
他进一步分析说,过去教育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以发表论文数量为指标的评价标准简单易做,导致长期以来大家对教学质量不太看重。
“最重要的还是理念,中国现在还没觉得大学法学教育对法律实务乃至对社会有特别明显的效益,反而是权力和关系这类因素起的作用更明显。但我们要看到变化的趋势,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法律技能以后会越来越重要。”季卫东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