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些年来,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被称为中国人的“新长征”。择校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为了抑制择校热,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强调“就近入学”政策。今年更是针对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城市颁布通知,强调到2015年,这19个城市的区县均要实行小学100%就近入学。
但因为校际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仍不同,如果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择校就不会终止。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好学校附近的房屋价格将飙高,变相择校的现象也将出现。
有学者认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免试”,而是“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家长“舍近求远”的内在驱动力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2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大城市在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到2015年,这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均要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
业界对此反应不一。有学者认为,此举是迈向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也有学者认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免试”,而是“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家长“舍近求远”的内在驱动力。
那么,这一被视为最具力度和突破性的政策安排将如何在现实中落实,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怎样才能化解?
对于以“北、上、广”为代表的19个重点大城市,教育部还提出了具体目标:2015年,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最终到2017年实现划片入学的初中及其就近入学的生源要求均达到95%,同时“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在如此明确的时间表和要求之下,“免试就近入学”的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有网友对政策的执行结果表示了担忧。一位网友表示:就近入学如何避免因“择校”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暗箱操作”屡禁不止等问题考验政策执行者的智慧。
比起就近,均衡是关键
北京“小升初”政策再次调整的消息一出,马上成了小升初论坛里置顶的新闻。法治周末记者在论坛里联系到几位家长。
“就近上学不难,但就近上好学很难。”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名家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他的女儿明年面临小升初问题,最初他只想让孩子上对口的初中,离家也比较近。可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都在考虑上哪所重点初中,而且报名参加了多个补习班,他也心动了。
“家长心中早就有一份名单,哪所初中升重点高中的比例高。多少年前就说要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但你看看社会上的这些培优机构照样红火。”上述家长表示。
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去上名校。
在不少家长看来,“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公办学校不准以各种证书为报名的参照条件或开展任何形式的“摸底”考试,但家长始终“不放心”,让孩子多些证书“傍身”,不会“落后”。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认为,在制度层面,要出台切实推进缩小学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目前学校差距过大,是大城市难以落实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主要原因。”杨东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长期以来,北京市对少数名校一直采取“锦上添花”的做法,在经费投入、教师配备、硬件建设、招生等各方面都予以倾斜,客观上进一步拉大了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在择校竞争最为激烈的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与示范校高中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人数的均值相差2.24倍。
对于如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眼中,以下两点是关键。
“第一要增加教育的投入;第二要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缩减校际间的差异。当学校的校际间差异缩小了,择校就不那么普遍发生了。”熊丙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