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控存忧
基层员工仅仅通过初级老套的手段,就可以避开层层的风险控制和系统监控,实现银行资金的体外循环。银行改革十多年,为何操作风险仍防不胜防?
数家涉案银行都在事发后,通过自查发现了问题,证明其后台的风控体系和合规管理并非形同虚设。但案件已经持续经年并造成恶劣影响,说明银行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薄弱环节。资深的风险管理人士分析称,存款支取环节出了问题,内部操作有待改进;而账户的大额异常波动未能及时发现,资金大进大出,说明后台监控不够到位。
当图雅在农行实施诈骗多时后被发现,农行是否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当地监管机构又是否有对其他银行进行风险提示,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图雅在农行走投无路后,仍能在当地其他银行兴风作浪,说明制度漏洞不小。
当地知情者表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当地监管机构个别官员的家属,也曾参与此类的资金拆借。
某大型银行高管透露,类似案例往年也有,但今年更多。常见的作案手法是,银行员工与有需求、有门路的外部人士内外勾结,虚构贸易背景等,从银行贷款后,将资金投资于回报更高的领域或者转手贷给他人。在正常年份,类似的贷款金额通常不会太大,而且往往到期都可以归还,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地暗度陈仓。但今年以来,外部资金需求旺盛,此类借贷金额不断攀升,部分资金贷出后又无法及时收回,导致贷款出现逾期,进而延伸调查,于是问题曝光。
早在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总结过案件问题的三个“80%”:一是一把手的职务犯罪占到80%,二是基层犯罪占到80%,三是内外勾结占到80%。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监管的严防死守,银行业的案件数量和金额都大为减少。但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风云突变的情况下,各类案件又有冒头的趋势,其中来自基层、涉及内外勾结的非法集资等事件,也在考验着银行的内控能力。
作为银行的三大风险之首,操作风险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就对操作风险的权重要求有所增加,说明操作风险是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些案件,基层员工仅仅通过初级老套的手段,就可以避开层层的风险控制和系统监控,实现银行资金的体外循环,不得不令人反思,银行改革十多年来,为何操作风险仍防不胜防?
有风险管理条线的银行高官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此轮银行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很多理念和系统的建设是从总行开始的,各分支机构的跟进程度不尽相同,基层管理薄弱的问题,也远非短期内可以焕然新生。个别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甚至在总行层面也才建立不久,对基层风险的管控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基层发案的状况仍时有发生。而管理层级过长,分行的权限过大,都使得总行的风险管理和信贷政策的实施,会在传导过程中被削弱。
亦有业内人士称,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已十分完善,但问题往往出现在执法不严、执行不力上。一是照章办事的做法仍未彻底深入人心,有章不循的问题屡见不鲜。一位大行地方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人士就大吐苦水,他们的制度相当完善,却难以在基层得到落实,合规意识很差,常常一查就是问题。二是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企业文化仍有待改进。一些银行过分讲人情,出了案子到处有人求情,对当事人的处罚往往难以执行,也导致内部人对违规的后果并不那么忌惮。
有风险管理人士称,操作风险的防范,还需要理顺人的问题。银行高管人员的行政任命,有时也会潜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市场化激励和约束体系的匮乏,加大了防范操作风险的难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