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后,报纸上登出了笔试和面试的结果。考了第一而未被选用的李冬梅,认为公选存在很多问题。 本报记者 褚朝新 摄
结果公布前,李冬梅收到了这样的信息。
本报记者 褚朝新 云南玉溪报道
尽管副局长后面括弧里有两个字:“正科”,不过李冬梅还是认为自己被贬了。
2008年6月13日,李冬梅出任峨山县体育局副局长。此前,她是峨山县县委办副主任兼县保密局局长。
在她看来,她政治生涯的转折,正是2007年那场县处级干部公选。
那次公选,她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不过还是落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的职务。
考试与等待
张红胜还记得,“选拔优秀人才”的横幅招展,让人很是兴奋
直到现在,李冬梅还在后悔,“当初不该去参加考试”。
2007年1月,玉溪市要公开选拔4名县处级干部的消息公布。这四个职位分别是玉溪市统战部副部长、团市委副书记、市旅游局副局长和市信息产业办副主任。
玉溪市市委组织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全市报名者中符合条件的共248人。
李冬梅报考的是统战部副部长一职,报考这一职位的共105人。
2007年1月31日,公选考试在玉溪市卫校进行。
曾参加考试的张红胜还记得,当时卫校内横幅招展,“扩大用人选人视野、选拔优秀人才”的标语,很让人振奋。
张红胜是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处副主任,他报考的也是统战部副部长。
“这是玉溪历史上第二次进行公开选拔县处级干部,上一次是1999年。当时考上了一批,没考上但是进入前三纳入组织考察的,后来很快也都得到了提拔。”考试前,张红胜搜集了一些资料。
2007年2月7日,《玉溪日报》刊登了一份公告。根据这份公告,报考统战部副部长职务综合成绩列前三名的,分别是李冬梅、张丽萍和张红胜。
“这一次出题很有水准,如果完全靠死记硬背复习资料,是不可能考得很好的。”2008年5月12日,张丽萍接受采访时说,她认为此次考试能测试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张丽萍是玉溪市易门县的团委书记。
考试成绩公布后,玉溪市委组织部考察组随即对前三名进行考察。
考察组的违规嫌疑
考察组每人收了价值三百元的酒,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据李冬梅后来讲,考察组在峨山考察她时,曾接受土特产。
2007年2月,玉溪市公选干部领导小组派出的考察组对李冬梅进行考察。李冬梅举报称,当时考察组组长以爱喝峨山县庆酒为由,变相索要该酒。考察组临走时,峨山县县委给每人送了三瓶酒。
“这个酒是当地的一个特产,大家都知道,领导下乡了,地方为了推介自己的地方特色,一般都会送点土特产,也不算什么违纪行为。”玉溪市市纪委副书记席佐能后来说。据他介绍,考察组成员都是厅级老干部,其中有玉溪市原人大副主任、玉溪市原纪委书记,玉溪市原组织部长等。
玉溪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科长马春明则介绍,峨山的三瓶酒总共价值300元钱,事后查明考察组并未主动索要,但组织部还是对考察组成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他们在峨山收受了礼品,那么在易门是否也收了呢?”李冬梅有这样的疑问。
李冬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考察组到易门县考察完张丽萍后,易门县的一辆公车一直跟着考察组,包括考察组在峨山的时候。
对此,玉溪市委组织部的解释称,因车不够用,市委组织部把考察组送到易门后,在易门的考察由易门派车并负责送到峨山,但刚好该车的司机要到玉溪办事,就跟考察组在峨山住了一夜,第二天随考察组到了玉溪。
李冬梅认为,考察组应该主动规避嫌疑,不该让易门的车一直跟随整个考察过程,“这样的考察,严重违反了廉政规定,导致影响了最后结论的公正。”
泄密的发生
一名参选官员给李冬梅发的信息,与几天后公示的内容一致
接受考察后,李冬梅等人开始了等待。
一等三个多月。
“此前报纸上发了7次公告,电视台也多次报道,这次公选是玉溪人关注的热点。按正常情况,很快就应该出结果,可上面议而不决。”一名参加过公选的官员称,当时全城议论纷纷。
在此期间,一个消息在参加考试的人员中传播开来:统战部副部长职务,考察组推荐了第二名张丽萍作为候选人。
玉溪市纪委副书记席佐能记得,当时考察组确定了推荐人选,公选领导小组还没有开会讨论,就有人知道了确定的是张丽萍,并有人开始举报张丽萍有问题。“这个信息怎么走露出去的呢,我当时就觉得有问题。”
根据玉溪市委组织部的调查,当时有官员给李冬梅发短消息,告诉她考察组建议人选是张丽萍。
随后,更直接的泄密行为发生了。
2007年5月11日下午,玉溪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讨论此次公选干部任用人选问题。当日中午,有参加此次公选的官员给李冬梅发短信,“下午要召开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任用人选。”
当晚7时15分,该官员再次发短信给李冬梅,“听说我过了,统战职位暂时空缺……”
玉溪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科长马春明介绍,事后市委组织部找到了该官员。该官员承认发过短信,但是他从何处得知该信息,“由于时间太长,加之没有刻意记在心里,因此信息来源已经无法确认。”
玉溪市委组织部最后的处理意见是,对该官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但认为此事并不影响公选的公正;至于泄密途径,因该官员“忘记了”,也就无从调查。
公选结束后,该参选官员被任命为玉溪市某局副局长。
听说要用第二名张丽萍,又得到泄密信息,李冬梅认为公选有问题,开始不断举报。
从李冬梅提供的手机信息看,她收到的泄密信息,与几天后发布的公告内容一致。
桃色流言
“考了第一还没有被录用,那肯定是有什么问题。”流言开始在城里蔓延
2007年5月14日,《玉溪日报》刊登了一份干部任前公示公告。公示的四个职位中三个是此前公开选拔的,但统战部副部长未出现在公示中。
也就是,报考该职务的所有人落选。
7个月后,一名未参加公选的官员被任命为统战部副部长。
“105个人,都不如这个人,为什么不如她,也没有一个说法。这个打击面太大了。”2008年5月14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
这名官员认为,此次公选,笔试、面试都公开透明,但到了考察期就变得复杂了,“本来是很好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最后发展成为一场闹剧。”
玉溪“官场”对公选之事议论纷纷。
随后,关于李冬梅有生活作风问题的说法在坊间流传,“考了第一还没有被选用,那肯定是有什么问题”。
李冬梅说,公选结果公示后,某晚她接到了一个同学的电话。同学在电话里说,在组织部基建科任副科长的同学王宏明,在饭桌上说李冬梅考了第一没有被任用,是因为有生活作风问题,是某领导的情妇,还有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之后,各类传言蔓延。
当年7月,李冬梅被派往浙江学习半个月。李冬梅说,学习归来时,在家门外,一位熟人拦住她,小心翼翼地问:“出来了?”李冬梅不明白什么意思,含糊答了一句,“嗯,回来了。”进门后,母亲告诉她,“外面到处在谣传你出事了,还说你被双规了。”
据李冬梅讲,2007年9月9日,她还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听说你和你老公离婚了?”
张红胜也听到了关于李冬梅的流言,“当时很多人都在说,全城都在传。”
马春明说,事后曾找王宏明调查。王宏明称,2007年5月,有同学问“李冬梅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你们组织部怎么不用人家?”他回答说,“具体我也不清楚,我没有参加考察,社会上有些传闻,可能是某些方面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吧。”
李冬梅认为,她考了第一名没有被任用,而组织部官员说的话又令人有揣测的空间,难免会传谣言。李冬梅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
不过,2008年5月14日,玉溪市纪委和组织部官员都称,在整个公选期间,他们没有接到关于李冬梅有问题的举报。
认为任用张丽萍有风险,组织部门向市委常委会建议不任用
“最后不用她,不是因为她有问题。”玉溪市市纪委副书记席佐能说,不任用第一名李冬梅,是考察中发现无论群众认可度还是工作成绩,她都不如第二名张丽萍。
根据记者从玉溪组织部获得的数据,考察组当时在李冬梅原单位找了34人,23人投了“优秀”票,10人投了“称职”票,还有1人投了“不称职”。在对第二名张丽萍的考察中,找了32人,31人投了“优秀”票,剩余一票为“称职”。
组织部门还认为,李冬梅在出任峨山县委办副主任前,一直在党校任教,到峨山工作不到一年,组织协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明显不足,而第三名张红胜一直在法院工作,也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张丽萍为何又落选呢?
据马春明介绍,张丽萍被建议为统战部副部长人选后,组织部接到了一些关于张丽萍的举报,涉及生活作风问题。
而李冬梅举报称,考察组在易门县考察张丽萍时,会议是由张的男友、该县组织部长主持的,“由男朋友主持这个会议,而且是县委常委,难免对参加投票者产生影响,违反了回避原则。”
5月12日,张丽萍向记者证实,她与那名“组织部长”是2006年年底建立恋爱关系的,参加公选前这种关系已公开。
不过,席佐能认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恋爱关系不在回避之列。
而马春明介绍,有人举抱张丽萍有生活作风问题,而组织部门无法查证,所以组织部门认为任用张丽萍有风险,于是建议市委常委会不任用。
“这次公选,总体来说还是很公平公正的,但是在统战部副部长职位的问题上,最后还是回归到了某些人说了算的老路上,而完全置考察成绩不顾,成了一个闹剧。”玉溪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
公选之困
在玉溪,公选还只是人事任免制度的一个补充形式,主流还是过去的……
玉溪市纪委副书记席佐能介绍,此次公选进入考察范围的,虽然没有都得到提拔,但已经明确被列入处级干部储备库,一旦有合适的岗位,这些人还是有被提拔的机会。
在马春明看来,此次公选是公正公平的,之所以出现风波,是因为玉溪的很多干部群众对公选还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有误解,例如 大多数人认为,考了第一就应该被选用。
9年前,玉溪市进行了第一次县处级干部公选。马春明还记得,那次学习江苏的经验举行的,公选9个职位,后来也有一个空缺。
9年过去,这是第二次公选。马春明说,两次公选都是学习省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目的是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视野。
“公选干部是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考了第一并不是一定会被任用。”马春明说,“根据公选干部暂定规定,最后由党委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可以空缺。”
玉溪市委组织部另一名工作人员还认为,通过几天的考察,也无法准确判断一个干部是不是胜任他报考的岗位。
玉溪市旅游局一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玉溪第一次公选时,有一名高校教师并被任命为旅游局副局长,一年后,她开始后悔,因为她对业务完全不懂。
该官员认为,公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某些考上去但不合适的官员“下来难”。
而马春明的体会是,公选干部成本太大,“我们这次公选,出题、面试都是请的省上有关专家和领导,平均一个岗位公选下来成本是四万多元。”
马春明坦承,玉溪公选还不成熟,“以后公选如果制度化了,会在摸索中逐步规范和完善。”
玉溪市委组织部认为,目前在玉溪,公选官员只能是人事任免制度的一个补充形式,主流还是过去的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