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最“热搜”
作者:仇飞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616  更新时间:2014/3/12 12:04:46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钟天华指出,2013年下半年,74.1%的国内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因信息安全事件而造成的个人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仇飞
       3月11日,是北京某高校法学院2014年博士考生提交报考材料的日子。
       提交材料后,李明(化名)一边下楼,一边寻思着制定临考前的复习计划。一阵短信铃声打断了李明的思路,李明拿出手机瞟了一眼后立即将这条短信删除了。
       记者询问李明后得知,短信的内容是倒卖博士考试答案的。李明已经不止一次收到同类短信:“自从去年报名后,隔几天就能收到这种垃圾短信,我都删了。”
       李明很无奈,不知道发信者是如何弄到自己的报考信息的。但李明的遭遇并非个例,他身边的朋友几乎“人人中枪”。
       “房屋装潢短信、汇款诈骗短信、保险推销电话、理财产品推销电话、莫名其妙的垃圾邮件……这些骚扰信息还总是在你有需求的时候接踵而至。”李明向法治周末记者列举着自己听说过的“骚扰内容”。
       李明及其朋友遇到的这种信息泄露现象,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顽疾之一,也是近几年两会的常热话题。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整治个人信息滥用乱象。

       “谁动了我的信息”

       今年年初,上海浦东法院受理了国内首例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案。
       据相关媒体报道,去年10月,一份名为“2000万开房数据”的资料在网络上流传。两位在上海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白领王金龙和张威很轻易就下载到了该数据库,由于工作原因,两人经常到外地出差,当他们查找自己的信息时,发现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手机号及注册邮箱在内的详细个人信息都一览无余。
       “谁动了我的信息?”两人决定查找侵权者,但让他们担心的是法律在信息安全保护上的不足以及个人维权的无奈。
       最终,王金龙和张威委托上海市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网络法律委员会主任商建刚和同事黄海东律师,起诉导致自己个人信息泄露的浙江慧达驿站公司和自己入住的汉庭酒店。
       通过分析,王金龙完成了《上海市民信息泄露情况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在2000万个人信息中,经过过滤,去除一些无效或重复的信息,可以得到约1800余万条个人准确的身份信息,涉及上海户籍人口为86万多人。按上海市户籍人口1400万计算,有86万上海人信息泄露,相当于每17个上海人中,有一人的身份信息被泄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调研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遭遇过个人信息被盗用,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钟天华指出,2013年下半年,74.1%的国内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因信息安全事件而造成的个人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去年12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也显示,整体上我国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有74.1%的网民在此前半年内遇到过安全事件,总人数达4.38亿。
       “信息泄露、个人信息被滥用、网络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这些充满负面成分的词语基本描述了公民个人信息的现状,是谁动了公民的个人信息?
       2012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显示,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很多: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航空公司、互联网公司以及各类零售商等各种企业、机构出于经营需要,逐渐形成并积累了各自的用户或者消费者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用户的大量个人基本信息。
       2012年《法治蓝皮书》将我国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大致归纳为三大类: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擅自披露个人信息和擅自提供个人信息。
       郑杰分析认为,当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主要表现为四类情形:一是经营者对经营活动中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存在诸多管理漏洞,如中国人寿80万份保单数据泄露等;二是经营者将经营活动中掌握的个人信息进行买卖获取非法利益,形成个人信息买卖的地下产业,包括房主、股民、商务人士、车主、电信用户信息等;三是经营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对采集到的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为细分市场、制定营销战略提供依据,进而对重点人群定向强制推销;四是经营者擅自公开、传播敏感性个人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则指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是导致信息泄露的原因之一。比如每个智能手机上装有大量应用,当用户安装应用或者是升级应用时都会被问一大堆问题,而用户大多都没有认真读这些要求,但实际上这些要求很多是要你授权它获取你的信息,有些可能是它需要的,而有些是超出它需要的范畴的。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