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呼格案之外的新华社记者汤计
作者:潘琦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109  更新时间:2015/1/7 9:47:31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汤计。  潘琦  摄

原题:因“超能力”苦恼 为将退休落泪
        呼格案之外的新华社记者汤计

       法治周末记者 潘琦

       在进入2015年的第一天,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汤计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新博文:《我没有超能力》。
       “全国各地的人带着多年积压的‘冤假错案’来找我或打电话给我,希望能够得到我的帮助。然而,‘我没有超能力’,我只是新华社驻内蒙古的一位记者。”在博文中他这样写道。
       就在几天以前,法治周末记者在新华社招待所采访汤计的时候,他就表达过这种无奈:“电话都打爆了。全国各地的人以为找汤计就能解决问题,那不是(这样的)。”
       伴随着呼格案的昭雪,9年来一直以内参推动呼格案再审的汤计,被媒体从幕后推到了前台,并为国人所熟知。而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诉求也一下子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让已经58岁的他倍感苦恼。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还不断有类似的电话打来。
       接到求助电话的汤计一脸苦笑,他把手机放到稍稍远离耳朵的地方耐心地听对方讲完,再向对方解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他都能够解决。而对于另一位媒体同行打来的采访邀请,汤计在略加思考后就更改了原本打算第二天回呼市休息一天的行程。
       “现在大家都想来采访,我就尽量满足大家。”这个一米八几的山西人透着一股子实诚。
       不过,在汤计看来,这一切只是暂时的,眼下只是增加了工作上的负担,而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常态。
       “这事一过去,大家就淡忘了。”停顿了一下,他补充说,“我希望是这样。”

       呼格案之外还有“硬仗”
       曾受威胁,却“没有真正意义上感觉到”

       虽然汤计此前也曾表示,呼格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采访。但对于一个在新闻战线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政法记者来说,为呼格案发声远不是全部的故事。
       比如,就在几年前,轰动全国的“王木匠”诈骗呼和浩特市政府案,也如呼格案一样——打的是一场“硬仗”,汤计持续发出8篇内参,最终戳穿“神话”,为国家挽回了近30亿元的经济损失。
       此外,出自汤计之手的《万里大造林还是万里大坑人》《草原巨贪徐国元》《失控的条管局长肖占武》《“四吃书记”蔚小平》等报道也极具分量。
       与此同时,汤计也用他的报道塑造了不少响彻全国的英雄人物: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等。这些由汤计推出的典型人物不仅成为国内各级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故事更被拍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检法司等对口领域,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在内的民生领域也是汤计长期关注的重点。
       2013年1月,呼和浩特试验中学一名男中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这成为汤计介入教育的一个切口。在汤计看来,中国的教育已经严重走偏了,应试教育把孩子们都摧残了。
       “孩子去世了,但是不能白死,要对整个教育进行一次‘冲撞’。”据汤计回忆,他为此史无前例地召集了4位记者展开一系列的报道。系列报道发出后,呼市教育局随后将2013年定为“规范办学行为年”,并出台措施对当地教育进行整治,影响至今。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张丽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内蒙古,提起“汤计”,很多人是又敬又怕。
       事实上,汤计的一些报道也曾使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虽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自己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感觉到”。但据汤计透露,包括“王木匠”在内的相关调查涉及到呼市公安局的原相关领导,自己因此而遭到威胁。
       “还不是威胁我,而是威胁我们社长:‘告诉汤计,他再这样我就采取措施,把他放进去’。我们社长当时就说‘你动汤计就是你进去,咱不信就看看’。事后领导跟我说这事,我们都觉得里面真的有问题,必须得调查。”汤计回忆说,“但是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自己没有(受到威胁的)感觉。”
       汤计笑着跟记者解释,自己的老家有句俗语,叫“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咬人”。在他看来,对方说出来只是想吓吓人而已。不过,内蒙古公安厅的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专门派了便衣保护他。后来相关领导落马,威胁才相应解除。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